楼主 2018-05-29 16:24
本文观点:
1、培养人不如招对人:只有先招对人,培养才有更大的价值;
2、招聘人不如留住人:新人的培养成本与风险高于留住老人;
3、留住人不如激励人:激励是为了让他有更好的表现,使其成为资本而非成本;
4、激励人不如培养人:给人真正有成就的未来,胜于一切激励。
有一管理者诉苦说:员工的工资在行业同几乎是最高的,但每次做员工满意度调查,结果最不满意的一项依然是薪酬。
回复他几点看法:
一、员工对薪酬不满意就如同管理者对利润不满足;
二、员工收入再高,也永远不会满意,因为他总希望获得更多。
员工希望收入不断提升无可厚非,但必须以正面价值观来看待自己的收入,职场要抛弃的5种心理:
1、我付出这么多为什么得这么少?(很多时候原因在自己)
2、我只做与工资相称的工作(那就永远拿那份工资吧)
3、那是领导想的事(注定永远不能当领导)
4、不是我份内事我不做(下次别想要同事帮忙)
5、我已经很辛苦明天再做吧(往往这一耽误就失去机会)
第一个攻击对象:办公环境。确实,有的企业刚开张,正处于艰苦创业阶段,就模仿谷歌,健身房,下午茶,滑滑梯。一上来就成本开支巨大,最后难以为继。
本来觉得,靠奢靡的办公环境能吸引人才,最后吸引的人个个喜欢逛KTV。于是得出结论:舒适的办公环境把人养懒了。
不是把人养懒了,是因为你一开始招的就是懒人。聚拢优秀人才的核心永远不是办公环境,而是企业价值观。谷歌就算在亚马逊丛林里都能吸引优秀人才,E租宝就算在金融中心顶楼包个会所也只能吸纳宵小之徒。
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顺序问题:我有魅力,我吸引人,我挣了钱,然后我再去营造好的办公环境,让大家更安心地工作——这和宽容没有关系。
如果企业挣了钱,价值观积极向上,员工齐心协力,还把改善环境视为“不该有的宽容”,那就是抠。
第二个攻击对象:从不骂人的上司。动不动就引用某些员工的话说,当初领导把我训哭了,现在我很感谢他。动不动就引用另一些员工的话说,当初他不骂我,所以我现在一事无成。
一个成年人,还要靠老板骂才能收获成长,其实也没有什么大出息。成长的核心是内在驱动力,靠别人推,最多沿着别人指的路走,指对了,充其量某某第二;指错了呢?
更糟糕的是,有些人把老板的“苛刻”和“严格”混为一谈。
这两个词的区别在哪里?自己不懂还不信任他人叫苛刻;知道改进方向但对现有成果不满叫严格;唯结果导向的叫苛刻,重结果导向的叫严格;认定员工“不敢走”的批评是苛刻,让员工觉得“下次能行”的批评是严格……
不是骂人就等于严格。把员工说哭就等于严格。更不是说常常鼓励就等于纵容。领导的能力,就在于能带领队伍一起成长,严肃与活泼只是风格,风格是倒推不出能力的。你觉得那些善良的老板没有好下场,我觉得那些苛刻的老板凄惨的更多。其他人还能收获一张好人卡,他们连搓麻将都找不到人。
那些传销公司的头目,皮包公司的老板,个个都是所谓“严格”的典范,动不动就在墙上贴“今天工作不努力,明天努力找工作”,你觉得他们死掉,是因为“宽容”吗?
对一家良性的公司来说,宽容与严格,从来不矛盾。你感冒了我会关心你,你项目弄砸了我扣你钱。骂到你哭,但你下次遇到问题要么老样子,要么躲避,有什么意义?
第三个攻击对象:非狼性文化。“狼性文化”都是上世纪刚刚改革开放时的老产物,现在还谈这个,专注于什么野、贪、残、暴,整个天下,唯我可生,想必企业也是半截子入土的文物。
现在的市场,讲究的是多元化与多样性,一方面依然有“狼性”的“我吃掉你,你吃掉我”,但另一方面,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,是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互补性。即便是电商,除了淘宝,还有京东,还有零零总总的一大堆都在生机勃勃地存在着,对更多的企业来说,最需要专注的是自己的定位和产品,而不是干掉对方。
凡是需要不停“干掉”才能生存的企业,要么定位重合,要么产品缺乏独特性,成长之路都会格外艰难。
一个现代企业,应当同时具备多种特质:有人如狼,有人如兔,有人如羊,有人如象,你需要发掘每个性格的长处,并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。如果一个接听投诉的客服也像狼一样,那除了吓唬人,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。如果所有的职场成功者都归结于一个性格特质,那成功未免显得粗暴而简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