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装工人努力13年终能独立开小厂,坚信“努力就有希望”!

更新于 2018-07-05 18:04 1136人阅读 0人回复

楼主: 管理员
官方人员

楼主 2018-07-05 18:04

今年只有36岁的尹海珍,已经是一个有着7年厂龄的制衣厂老板。大概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越来越多的制衣厂似乎是风一样地刮进了华洲路附近,工厂越来越多,工人越来越少。

从16岁来到广州当工人,到29岁开办自己的一家制衣厂,尹海珍一直“拼命赚钱”。她始终坚信,自己尽管书没读多少,但是只要努力就会有希望。

在广州海珠区华洲路,这条狭窄的双向两车道旁,一个个红色的耀眼招工牌竖立在路边,上面写着各种“招工”信息。“裁床一名、验布一名、车位10名”“大烫数名”“车临工”……

各种各样“招工牌”后的人,或懒洋洋地晒着太阳,或坐在板凳上,或坐在电动车上,或直接蹬着一辆共享单车。更多的,则是在“招工牌”上留下地址、电话的信息,没人“看守”。

尽管“招工”的阵仗很大,“招工牌”几乎蔓延了半条华洲路,但前来应聘的工人寥寥无几。偶尔询问一两句的年轻人,也是奔着比较轻松的“工作”,制衣厂的工作显然不属于此列。

“工人的确很辛苦,而愿意在制衣厂吃苦工作的,大多都是‘70后’‘80后’,很少有‘90后’。”尹海珍介绍说,现在的年轻人,更看重自己生活的质量,找的工作也大多是“看门市”“卖手机”等等,挣钱不多,但是工作也轻松。

“当年我们是要钱不要命,现在他们是要命不要钱。”她笑着说。


“我书读得少”

今年36岁的尹海珍,是江西九江人,二十一年前,她从农村老家来到广州,一步步从制衣厂的工人,发展到成为一家小制衣厂的老板。

“我父亲在我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。”尹海珍回忆起当年的事情,仍然忍不住有些红了眼圈,她颇有些不好意思说,这些事情她都没有和任何人说过,当年真的太苦了。

她继续说,1995年,当父亲去世后,整个家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母亲的身上。为了能够分担家庭的压力,她和比她大一岁的姐姐无奈辍学。“为了能够让弟弟和妹妹上学,我们只好辍学了。”当问及她是否读到初中毕业时,她不好意思地红了脸,“没有,我小学毕业后就没有上学了。”

如今,小学毕业的她,仍然对于自己没有上学有些“念念不忘”,她说,“我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文化程度不高,总感觉低人家一头。”

在辍学后,尹海珍在家帮了一年忙,便开始外出找工作,“最开始是做了半年保姆”,尹海珍回忆说,当时她还只有十三四岁,之后便和姐姐一样,去学了裁缝。

1998年,16岁的尹海珍和她的姐姐一起,随着老家的姨母来到了广州。尹海珍回忆说,由于并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技术,她和姐姐都进入了皮具厂工作。“做了一年多吧,但皮具厂实在没有什么技术可以学,就出来了。”

这时有一个机会摆在她和姐姐面前,就是进入服装厂工作。


“第一个月挣了400元”

“当时姨母是一家制衣厂的管理人员,只可以带一个人进厂。”尹海珍说,在她与姐姐中间,姨母选择了年纪较小的她。她解释说,姐姐特别老实,她比姐姐要稍微灵活一点,可能就是这个原因,她才进入了工厂工作。

当时那个制衣厂在白云区,最初规模只有50人左右,“工人从50人发展到200人,我都在这个厂里。”她说,当时她进厂时,还不会做整件衣服,她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姨母问她的话,“能不能做?”“我能做!”她回答说。

在学习了一个月之后,她也开始上手做整件。“那个月我一共挣了400元,当时好高兴。”尹海珍提起当年挣的第一份工资,至今仍然满脸笑容,她还记得当年表哥在她拿了工资之后揉着她的头笑着说,“你个小不点,不声不响就挣了这么多钱啊。”

沉浸在回忆中的尹海珍回过神来,不好意思地说,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时年轻记性好,这么多年都过去了,对于当时的事情都还记得一清二楚的。

在这个制衣厂,她一直干了八年。随着带的徒弟越来越多,家乡的亲戚朋友都到工厂打工,有人还提了个建议,“既然你手下都这么多人了,何不自己干工厂?”

“当时的工厂都比较大,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。”尹海珍说,尽管自己并没有能力去建一个工厂,但是这个建议还是在心里种下了“种子”,自己开始有了“当老板”的梦想。


“努力就有希望”

尹海珍说,当年离家的时候,她就给自己下了一个决心,“今后,再也不让妈妈找任何人借一分钱。”

她说,有件事她一直没有和家人说过,就是在她爸爸生病的时候,到处借钱都借不到,最后,姨父借给了他们一点钱,然而没多久,就逼着她母亲还钱。“当时家里情况已经很困难了,怎么可能还得起。”

最终,他们并没有真的要钱。但却给还年少的尹海珍留下了深刻的记忆。“今后我要凭我自己的力量挣钱。”她说,她知道自己书没读多少,但是她相信,只要努力就会有希望。所以,在工厂做工的时候,她都是加班加点做工。

她回忆说,往往为了能够多挣一点钱,别人都回宿舍睡觉了,她还在工作,当别人醒了来上班时发现,她还在工作。“正常的工作时间,是早上八时到晚上九时。”

她说,当时她每天工作到凌晨3时,然后回宿舍睡三四个小时,早上7时又起来工作。“有时候眼睛都睁不开了,还在工作。”

因为她知道,努力工作挣钱,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出路。“在自己的工作完成之后,我还会到别的车间帮忙。”她说,厂里所有的工序包括尾部、裁床等,她都学过,她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。

随后,她也经常告诉自己在厂里带的徒弟,帮助别人的同时,实际上也是帮助了自己。


“不要考虑钱”

“弟弟妹妹上学也都是我挣的钱。”尹海珍欣慰地说,弟弟读到了大学毕业,妹妹也初中毕业后出来工作了。

她说,在家里,妈妈已经承担了太多,作为子女的能够分担一点就分担一点。她说,在弟弟妹妹上学的时候,每个学期除了学费之外,还要交伙食费,由于家里付不起伙食费,妈妈就担着自己种的谷子到学校的饭堂,用来抵扣弟弟妹妹的伙食费。

在2000年前后,家里计划着把老房子推倒重建,“我爷爷奶奶都是在这个老房子死的,我爸爸也是在这个房子死的。”一共四万多元,她尽自己所能出了一部分钱,“为了省钱,建房子的砖,都是我妈妈一块块烧出来的。”

由于弟弟的上学费用都是她给,当时读高三的弟弟需要1300元的补课费,刚刚把钱给家里建房子的尹海珍身上的钱有些捉襟见肘了。“当我跟弟弟说要想办法的时候,弟弟说,他有钱。”尹海珍说,当时她很惊讶,弟弟一直上学哪里来的钱?追问之下,她才知道,弟弟把她给的每个月零花钱都攒了下来,攒下了的钱足够补课费了。“说实话,当时我还是很感动的。”尹海珍眼角泛着泪花说道。

当弟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时,弟弟正跟着她在广州打暑期工。

“你想不想读?”尹海珍对弟弟说。

“想读,但怎么搞到钱呢?”弟弟回答。

“钱的事情你不用考虑!”尹海珍坚决地说。


独立开制衣厂

“我结婚比较早,大的孩子都上初三了。”尹海珍笑着说,当年,她的日子过得比较苦,每天拼了命在挣钱。“一个人在外面单枪匹马久了,就想身边有个人,心里有安慰。”

她说,自从听到自己开厂的建议之后,她就“一直有这方面的想法”,但是,由于经济能力有限,她只能将自己的想法压在心底。

2005年,她和丈夫一起,跟着曾经在制衣厂的管理人员,来到了另外一个制衣厂。刚刚来到新厂的她,在过去学习到的诸多能力体现了出来。

“当时有一批棉衣,但是厂里没人会做,就让我和丈夫做。”尹海珍说,当时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,她和丈夫都高兴坏了。“两个人一共加起来有八千多元。”她笑着说,自此,她和丈夫也就在厂里安定了下来,两个人在这家厂里又工作了五六年。

她分析说,实际上,能够在制衣厂工作的工人,都是比较老实、又吃苦耐劳的那种。如今,她招聘到的制衣厂工人,就是属于很能吃苦的那种。

到了2011年,她和丈夫租下了一块场地,“招聘了16个车位工”,开办起了自己的一家小制衣厂,终于实现了自己“一直都有的想法”。

“到了第二年,就开始要招临工了。”她解释说,临工很自由,想来就来,想走就走,干几天拿几天的工钱。到了后来的几年,这种临工就越来越多了。


“吃多少苦,享多少福”

尹海珍说,现在他们这个行业的工作并不好干。去年,由于家中的老人生病花了不少钱,自己的制衣厂也不得不缩减规模,而且从大塘那边搬到这边的华洲路附近。

她介绍说,原来场地的租金是每个月五六千元,但是华洲路这边却只要两千五百元左右。“场地小了,招的人也少了。”她说,当她给工人发完了工资,她就说了自己要搬厂的计划,并承诺工人可以继续跟过来。“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,你对别人好,别人也会对你好。”

因此,在搬厂到海珠区这边后,依然有六七个工人坚持跟了过来,免去了招工等带来的问题。

“现在工人的人力成本也高了,平均每个工人的工资,每个月差不多要八九千甚至一万元。”她告诉记者,但是由于工厂多了,接下来的订单把利润压得越来越低,所以,工厂也开始越来越难做。“你不愿意接,自然会有人接,久而久之价钱就越压越低了。”

为了能够尽量节约成本,一些小的订单,尹海珍也要亲自出手工作到凌晨两三时。“既然答应了,就要有诚信。”她说,去年半年的时间,工厂就由于订货方迟迟付不出货款甚至跑路,损失了十多万元。“订单能接就接,不能接一定不接,今年一定要再稳一点。”

她认为,做生意是需要一些运气,但也有日积月累的经验。所以,她也从来不羡慕那些大富大贵的老板。“经历这么多,我总觉得老天爷是公平的,吃了多少苦,今后就会享多大的福。”有过高峰,有过低谷,但人生到最后终归会成为一条地平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