绚彩中华--中国侗族服饰文化

更新于 2014-07-08 10:41 3334人阅读 0人回复

楼主: 小月丰色 积分: 0 发帖: 41 评论: 44 等级: 初级会员

楼主 2014-07-08 10:41

绚彩中华--中国侗族服饰文化展在沪揭幕

民族服饰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、宗教信仰、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,也是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。近日,作为纪念 "国际博物馆日"38周年的隆重献礼,"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系列展" 继畲族服饰展后第五期重大展览--《绚彩中华--中国侗族服饰文化展》在上海纺织博物馆盛大开幕。

上午9点30分,一场别具特色的原生态侗族大歌表演,拉开了本次展览的序幕。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,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。相传侗族男女青年在田间劳作说笑,笑声引得百鸟齐鸣,百虫齐唱。鸟叫虫鸣、高山流水、耕田犁地、纺纱织布之声省省入歌,成就了今天这种独特的多声部、无指挥、无伴奏,以自然之音为合声的民间歌唱形式。1986年曾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演出,被认为是"清泉般闪光的音乐,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"。现已被列入联合国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。这次开幕式为侗族大歌首次在上海亮相,可谓前所未有,异彩纷呈。

本次展览更是侗族服饰在整个国内的首次大型展示,由贵州省民族博物馆、广西民族博物馆和上海纺织博物馆联合主办,上海纺织博物馆承办。侗族源于古越人,解放后统称为"侗族",我国侗族人口近300万,主要居住于黔、湘、桂毗邻地区和鄂西南一带。侗族的历史风俗、文化信仰等信息都在其服饰中得以体现。侗族人多穿自纺、自织、自染的侗布,讲究色彩配合,喜青、紫、白、蓝色。春秋冬多用黑青色,夏季多用白色,节日多用紫色。主次分明,色调明快。男子多着对襟短衣,右衽无领,包大头巾;女子多着无领无扣大襟衣,俗称"腕襟衣",下穿裙或裤,多用黑色。惯束腰带,包头帕。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,其造型古老、绣工精制,图案严谨,色彩富丽,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。

按照区域和方言可以分为北部和南部。北部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镇远、天柱、三穗、铜仁、剑河、锦屏北部以及湖南的新晃、靖县等地,与汉文化结合较为紧密,其服饰也与汉地多有共性。顺治年间"剃发易服",使北部侗族服饰大有改变,从乾隆年的《芷江县志o封域卷》可以看到更装后的侗族除了少数老人外,多已是头垂长辫、衣着满装的形象。南部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的从江、榕江、黎平、剑河、锦屏南部、广西的三江、融水、龙胜和湖南的通道等地,多为边远地区,相对封闭,与外界交往甚少,其服饰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和习惯,如"芦笙衣"即保存了传统侗族男子传统服饰的奇特款式结构,和古拙神秘的服饰图案。男子服饰多为青布包头、立领对襟衣、系腰带,外罩无纽扣短坎肩,下着长裤,裹绑腿,穿草鞋或赤脚,衣襟等处有绣饰。南部侗族妇女善织绣,侗锦、侗布、挑花、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。女子穿无领大襟衣,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,图案以龙凤为主,间以水云纹、花草纹。下着短式百褶裙,脚登翘头花鞋。发髻上饰环簪、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,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、手镯、腰坠等银饰。本次展览展出的近200件套侗族服饰,代表了不同时代、不同地域、不同支系、不同功能的侗族服饰样式。

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。聪明的侗族人善于用简单的工具创造美丽,用一针一线织就属于这个民族的传奇。侗族服饰随着侗族人的生存发展和侗族历史的传承演变,与其生活环境、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紧密相连,成为侗族文化的标志,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这次展览从众多侗族支系的服饰中挑选出最具特色的精品进行展示。一件件精心巧作、赏心悦目的服饰品让人不禁驻足感动,并一步步走进这古老民族的精神乐园。

据悉,本次展览为期60天,至2014年7月17日结束。上海纺织博物馆希望通过"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系列展",能让更多的民众看到和接触到不同的民族文化,加强民族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;在带给观众美的欣赏与共鸣的同时,也能引起对侗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,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,并且持续不断的走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