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麻麻御用服装设计师 - 马可

更新于 2017-02-27 12:06 3775人阅读 0人回复

楼主: 管理员
官方人员

楼主 2016-04-06 11:25

认识她是谁吗?

这个气质大于长相的女人,叫马可,今年45岁。她之所以能成为公众人物,被舆论追捧,当然和她身为彭丽媛麻麻的御用服装设计师有关。


平民社会里的一个草根,能够得到“第一夫人”的青睐,而为她提供专人订制服务,马可的这个迹遇如何特别,不用我说你也明白。


那她为什么能得到彭丽媛的钟爱呢?废话,这还用说吗,当然是因为她的作品了。

来来来,我们先看看她的作品:


够超尘脱俗吧?


马可自己说的,她的作品试图诠释一种“奢侈的清贫”的理念。


服装设计我们外行不懂,但彭丽媛是懂的。早在1999年,她就已经是马可的客户了,有好几年马可自己都不知道这件事。直到2002年,彭丽媛到广州演出间隙,找到了她,两人才第一次见面,建立了联系。


“她热衷于公益、环保事业,我本人也十分喜爱音乐,因为这些共同的价值观、内在坚持的精神和信仰,让我们多次合作。”马可这样解释她为什么能为彭丽媛提供订制服务。在她看来,彭丽媛不是明星,而是和蔼可亲的姐姐,“她是一个很朴实的人,有着很强的民族自信心。”


人如其作,马可本人也具有一种超尘脱俗的气质,这大概也是她能够被彭丽媛相中的另一个原因。


时刻保持关闭状态的“现代隐士”


她太另类,太不主流了。


爆红之后,各路媒体蜂拥而上,都想去挖她的新闻。他们发现,这个人,过着大隐于市的生活,堪称“隐士”,不愿意接近浮华和喧闹。


最风头的时候,有数家企业找她合作,她拒绝。


她在珠海城边的工作室,也被一些人扒了出来。一个从北京来的男孩在门口守了3天,希望能为她工作,还有慕名而来的粉丝恳求留下做义工,虽然并不知道能干些什么,或仅是为了能“见马老师一面”。


那几个月,马可不得不从工作室的后门偷偷溜回家,避开守在门口的媒体的长枪短炮。


马可解释她的这种躲避,“设计师毕竟还是要回归到设计上。设计师不是当明星,不同于演员。”


唯一一次公开场合展现自己,是在她的母校苏州大学。2013年6月,她以“丽媛style”设计者的身份回到阔别21年的母校,受聘为兼职教授。


“今天回到母校,与久违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们相聚,是一种缘分,也是多年来对老师们谆谆教导的一种回馈。除此之外,我将不会再出席更多的活动,坚持专注设计本身。”


瞧瞧,人家这姿态,多高冷,时刻保持一种关闭状态。


在座谈环节,面对学弟学妹们的包围,马可好不容易自我打开一次。

学生:你平常生活中是怎样的一种状态?


马可:早上7点起床,到家里的天顶花园整理一下,摘点菜做早餐,送女儿上校车去幼儿园,然后牵着狗步行10分钟去公司上班,8小时的工作时间,在公司吃中、晚餐后,和丈夫、女儿一起回家。我最喜欢在床上看书,那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情。

学生:学姐能给我们学服装设计的学生一个建议吗?

马可:希望大家踏实地学习,现在社会的大环境有点浮躁,信息量非常大,最难的是要学会抵制诱惑,要主动过滤掉太杂的信息,静下心来,才能真正地去设计。我想,作为设计师应该更多用作品来说话。通过设计作品,把生命的能量传递出去。一定要记着,你为什么去设计,而过多的表现是对设计最大的伤害。


马可告诫学弟学妹们,要“关起嘴巴,打开心灵”。这也是她自己一贯的定位,她追求的境界是——过自由简朴的生活,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由。


一切都在往相反的方向走


虽然生长在人间,马可的行事风格却显得不沾烟火味,与现实世界潮流有些格格不入。


她向往传统而古老的耕读生活,她不讳言她的爱好是“下乡”,走进田间地头去,从耕种生活中体悟那种“上接天、下接地”的心身陶冶,寻求一种返朴归真。


1993年,马可夺得兄弟杯金奖的作品《秦俑》,就是她躲在湖南一个偏远的乡村里完成的。那是一整个冬天,那套系列用到的面料包括皮、麻和木头,全是纯手工完成,因为要腌皮和染色,很长时间她的手都变了颜色、开裂。那里的人说到她:从没有见过这么能吃苦的女子!


认识她的朋友都认为她是个反商业的设计师。她开店售衣但不打折促销不准店员推销,反对一切时尚消费文化。她认为一个人只需要一年四季的几件衣服就足够了。


她把自己创立的两个品牌分别命名为“例外”和“无用”。她的工作室出品的都是纯天然的手工制作,从偏远的西南山区请来了一些掌握传统女红技术的手工艺人。设计从手织布的组织纹样开始、再到手工缝制和植物染色。她厌倦了之前让她成名的流水线成衣,她只想制作真正的手做的衣裳。


通常在她那里买衣服,需要等一个相当周期才能拿到手,或两月,或三月,或更长。在她那里没有批量生产这个概念,都是一针一线现做的。她不想迁就市场,不想迎合大众,她固执地认为那样一来就不能完全表达她自己,没有了设计的空间。


常人都想着如何做大,包括她的前夫在内,都有将事业做大的野心。她却背道而驰,“我想做大,她想做小,做精”,她前夫这样说。


她开在北京的“无用空间”,不是谁都可以进去逛逛的,要进去,还得提前两三天预约。


彭丽媛的着装亮相后,马可得到了“国家裁缝”的美称。若以物质开发来说,这不异天赐良机,但她很快宣布了一次“关闭”。她告诉别人,自己并没有因为给彭丽媛定制服装而开启高级定制的发展线路。“这样的定制只有这一个,以后也不会有第二个。”


她有明确的界定,穿她作品的人,没有资格是不行的。事实上,她们需要具备“一种特殊的气质,是内心的自由,是骨子里的一点离经叛道。富家女未必穿得了,那会泄露她的无趣;乖乖女穿不了,那只会反衬出她的苍白;不学无术的女人也不能穿,那只会带给她羞辱。”


马可的人生求索:如何让这个“我”消失


不做过度的设计,仅恰如其分地表达,不过分地刺激人们的感官欲望而企图引发更多的盲目消费,以期更大的商业利益——这是马可给设计师的责任和道德定位。


她认为设计师在社会上承担着社会良知的角色,理应诚实正直,不应为利益、名誉出卖灵魂。


她敢于以“不在服装圈里混,也不在艺术圈里混,我不属于任何圈子”来标榜和界定自己的存在。她旗帜鲜明地宣扬自己的主张——今天的时代中,真正的时尚不再是潮流推动的空洞漂亮的包装,而应该是回归平凡中再见到的非凡,“我相信真正的奢华不在价格,而应在其代表的精神。”


早在“丽媛style”还没有曝光出来,那时她还不是特别有名,有人问马可:


“你有哪些最喜欢的东西?”


“没有什么能称得上最喜欢”,她说:“我是那种提着一个包就可以走的人,身外之物,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。


一株倔强的小草,按她偏好的习性生长。20年前,在广东,她自己创业开公司,打开一片天地,那只是因为她从大学毕业后,找来找去,也找不到一家和自己理念合拍的公司。这样的人,寄人篱下端人饭碗是不可想象的,商业大潮中,她抗拒成为企业赚钱的机器,没有容身之地。于是乎,只有埋头自己单干。


如今她仍然在珠海过着属于她的“隐居”式生活,追求一种近乎物我两忘的美妙化境,过得十分的哲思。人为什么活着——关于这个问题,马可从9岁时就开始寻找答案。到了不惑之年,她蓦地发现,对此问题的探索过程即“我们的整个人生”。


她目前正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,“30岁以前是想明白‘我’到底是谁,30岁以后是如何让这个‘我’消失。 ”


马可,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打量和审视自己人生的维度。不是谁的人生都能牛逼闪闪,但你要知道不停止追寻和拥有信念的重要性。我们既使不能过于任性,但是稍微活出一点态度、一点真实和个性,到头来,人生的质量也许会完全不一样。